恩澤似海 
文字:William Wang
地點:民國63年母親39歲攝於台北市政府新聞處(黑白負片翻拍)


除夕前一天,正在大賣場內搶購年菜,突然接到父親來電通知,母親居住的養老院希望我趕過去一趟。接到電話的我,匆匆趕往櫃台結帳,但無奈那天人潮擁擠,過不到十五分鐘,手機再度響起,電話的彼端聲音有些急促,依悉可辦認的出,是養老院執班人員陳先生的聲音。
 
「王先生嗎?你不行馬上來院一趟嗎?你母親摔倒了!」
 
電話裡陳先生的語氣多少帶點抱怨,一時間,令我心中感到些許無奈和委屈,但隨即心想,也許年邁的父親拖延了通知的時間,況且陳先生在養老院工作很多年,一定見過太多子女的迨慢,任憑老父母獨居養老院中不聞不問,最後連家人都沒有見上一面,就撒手人寰。一旦院裡老人發生事情,卻等不到家人來到時,他下意識對這樣的子女感到不滿和怨憤,不經意就在言語中流露了出來。
 
母親,是我背負不起又放不下的重擔。她曾是我這一生最愛和最恨的人。直到幾年前,朋友介紹我去上自我探索的課程,我才慢慢了解。原來我和她的個性,幾乎一模一樣。探索出這樣的結果,我有些啼笑皆非。上完課的那晚,我打電話到養老院,告訴她,我很愛她,真的很愛她。說出心裡的話,我哭了,自從十五歲唸高中住校以來,就變的很堅強獨立,長久以來,也隱藏了對家人情感的依賴。電話那頭的她,聽到我的哭聲,卻很平靜,只是淡淡的說:「你長大了,懂事了。這些年,我得了帕金森這個病,吃藥吃的人都傻了。也不太會說話,你要替我多照顧你爸。」

說完,她不記得說再見,就掛斷了電話。
 
在母親得到帕金森氏症的這幾年,她的肢體漸漸僵直,記憶退化,並且不知如何表達自已內心的情感,大部份的時間,她都在藥物控制及睡眠中渡過。全家人都知道,她的事情,別人是插不上手的,她只要決定的事,就會不顧一切的去做,並且不接受任何人的幫助。2003年她見病情日漸惡化,不想將來拖累家人,於是一個人住到養老院裡。當時我在上海,老姊在美國,全家為此事回台商議,雖再三挽留,她都不接受,最後,丟下我們三人,她獨自去了指南山下的養老院。而我們則束手無策,只好任憑她去。之後接到很多親友打來關切的電話,姊弟倆也莫名背負了不孝的罪名和鄰居們異樣的眼光。
 
在我有記憶以來,她就是一個無法接受愛的人。令我感到痛心之處,是她一再拒絕家人對她付出的那份愛。
 
母親出生在昭和十年的冬天,家住高雄梓官鄉赤崁蚵仔寮,父親是個木匠,長年在廟裡替人訂製桌椅,吃齋、心地善良,平日生活檢樸,並以一生積蓄購得一點微薄田產,但妻子卻不幸早逝。工作的關係,經常在外工作而無法顧及子女,不得已,只好把我母親和小阿姨送給鄰村人家當養女,後來又叫大阿姨、二阿姨去廟裡當尼姑,最後只留下他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家中耕種並照顧田產。
 
三歲時母親被送去梓官同安厝當養女,到了養母家,安排睡在樓梯下的小床板上,養母生了三個兒子,沒有女兒,養父過逝早,養母就靠著娘家的錢財過日子,生活並不優渥。那個時代,女人裹小腳,粗重的工作無法做,為了減輕工作負擔,就收我母親為裡養女,主要是為了分擔家務。母親不算童養媳,而是比童養媳更低的養女,有點像古時候賣身的丫環一樣。
 
她六歲時就煮全家人的早飯,因為年紀小,個子不高,所以站在板凳上煮飯;十歲要挑水、挑堆肥、種菜。後來上小學,下課後就跟著村民們去糖廠撿甘蔗葉回家當柴火燒。有一次,天太冷,她起床晚了,早飯煮太慢,養母大兒子來不及吃早飯,就去學校上課,那年代重男輕女,這件事令養母十分惱怒,狠狠的把她打的遍體鱗傷,一連三天她都無法到學校上課。

民國35年,台灣光復,村子裡的小孩多半都不唸書了,新政府學校老師到家裡找養母,希望她讓母親繼續唸書,養母勉強答應,到了學校,沒錢買紙筆,老師就送她一些文具,年幼的她,內心雖感到那股溫暖,但也同時強烈感到自身的不幸與自卑。國小畢業,母親就輟學了,到處打零工賺錢,有時和村民們,走上幾十公里的路,到燕巢附近山區砍柴;有時去糖廠割草、有時在岡山機場撿日本飛機殘骸賣廢鐵。

民國38年,14歲,她在岡山空軍眷村飛行員家中謀得一份幫佣的工作,做了幾個月後,一位同村鄰居的男朋友,當時在岡山空軍醫院工作,得知岡山空軍醫院召看護兵數名,於是向院裡推荐她擔任看護工作。這件不起眼的工作,卻讓她的一生有了重大的轉變。
 
母親成為軍方的看護兵後,養母也因為母親的這份工作而每月有了固定的眷糧,不用再為空著的米缸發愁。她白天擔任看護兵,晚上就在岡山空軍醫院所辦的子弟學校補習國中課程,後來終於順利考取初中同等學歷資格,有了中學資格後,她人生之路又寬廣了些。兩年後,她由二等看護兵,晉升到上等看護兵。
 
民國40年,母親17歲時,在岡山醫院擔任看護兵期間表現優異,爭取到報考高雄第二總醫院(後來的陸軍802醫院)護訓班,接受為期一年半的護理訓練,結訓後並順利取得高中資格。參加普考,考取護士職照。取得護士資格後,被分派到高雄大勇街的民眾診療所(現已廢除),擔任住院護士,三年後當上門診部護理長。20歲那年,她又奉調台北林森北路的陸軍台北醫務所,當時北上前,高雄二總醫院外科主任劉青彰,為她寫了一封介紹信,她隻身一人就前往台北成功新村(現今的成功國宅),投靠一對素昧平生的外省醫師夫妻,先生名叫王兆綬是三總醫院的教授,太太名汪蓮芳,是當時台北醫務所眼科醫師。那個年代生活艱困,人與人之間卻充滿了愛心及包容。醫師夫妻在家中不到五坪大的眷村房舍中,讓出客廳成為她歇腳之處,在此住了近半年多之久,也在日後,和醫師夫妻成為一輩子往來的家人。
 
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來到台北。對於生長在南部的她,初到台北,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。台北是一個大千世界,她一個人在這裡,並不感到孤單,反而有種說不出的自由。從小就不曾有家的感覺,更不曾奢望有一個美好的歸宿。一個人在台北,她愛上了唸書,也愛上了師大附近充滿人文的氣氛。文明的城市生活,讓她暫時忘卻了悲慘和不愉快的童年。晚上一個人在師大學分班補文史、教育及英文,白天則在醫務所替病人打針、餵藥、量體溫。
 
三年後,民國47年,23歲,當年一起唸護訓班的南部友人幾乎多數都嫁給了醫生,並在家中相夫教子。身高165,面貌嬌美,身材姣好的的母親,不乏追求的醫生,但來自童年的自卑心,卻如魑魅魍魎般的跟隨著她。揮不去的自卑心,靠著不斷考試所獲得的成就,一點一點消除童年的自卑。她思索著人生的方向,最終決定報考剛改制為大學的政戰學校。在政戰學校新聞系期間,她成績優異,第一名畢業後,留校擔任助教及區隊長,之後分派到軍聞社擔任記者。並在軍聞社期間和父親相識相戀,29歲那年,她在幾位同學的祝福下,和比自己大12歲的父親舉行了簡單的婚禮,隔年生下我姊姊,成為人母。之後,她又考上了國防部大直的外語學校,受訓後等待派駐琉球美軍軍聞社擔任翻譯。但民國55年因懷了我,而放棄外派的機會。
 
民國58年她由軍方退下,參加高考,考上後分派台北市政府新聞處,一開始在秘書處,後來擔任各科室不同的職務,最後是在陳水扁市長時代由新聞處編審退休,當時60歲,退休後第二年,即發現帕金森氏症。
 
母親的故事,是台灣光復後一位窮苦農村女子奮鬥向上的真實故事。她奮鬥的一生,早就習慣不依賴任何人的幫助。不快樂的童年,使她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氣,機械式的獨立與孤單,使她完全隔絕於人與人的情感之外,除了那年她和父親相識的那天下午,坐在開往淡水的火車車廂內,夕陽餘輝伴著觀音山和淡水河優美的曲線,她終於忘記了多年來的悲傷.......
 
note 竹溪寺-郭仙舫 第四層、第四排、第四號 台南市南區體育路87號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ly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